刘剑教授主讲绘画现代性的三重路径
Body
12月13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举行了主题为“绘画现代性的三重路径”的前沿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剑主讲,中文系(珠海)副教授杨蓥莹主持。
“为何美术专业和非美术专业的人在面对现代绘画时可能会产生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冲突的感觉?”,由此话题引入,刘剑教授援引吉登斯、哈贝马斯、福柯三位大家对现代化的论说,分享了自己对绘画现代性的理解。他表示,三重路径中的“三重”具体来讲就是画家的主体性自觉、绘画的本体性自觉和绘画的语言性自觉(即色彩、构图、比例等绘画语言)。
第一重路径中,画家的主体性自觉既经历了从大写的“人”到画家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过程。刘剑教授以米开朗琪罗塑的大卫的雕塑、拉伯雷的《巨人传》、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举例,指出文艺复兴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人的自觉”,这个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赞美和歌颂,以及对个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此外,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艺术”原初的“技艺”的内涵逐渐让位于“美的艺术”,艺术家也逐渐从中世纪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模式中独立出来,从工匠转向艺术家。刘剑教授以西方绘画中的浪漫主义作品为例,这一时期,绘画从客体模仿走向主体表现,即从古希腊以来的那种逼真地还原客体的绘画路径转变为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强调天才、独创、想象与激情。
第二重路径“绘画的本体性自觉” 则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绘画去主题、去形象、去故事、去文学、去历史、去宗教、去神话,这体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成为重要的绘画领域。“绘画中最珍贵的,是色彩和质感。它们构成了绘画的本质。主题则总是把这个本质扼杀。”横向来看,诗歌在这一时期也完成了类似的自觉,表现为对“纯诗”的追求。二是绘画认为自己不能被其他门类艺术取代的独特性是平面性。这表现为对透视法的抛弃和绘画的平面化趋向。“平面性象征着现代性,因为,对平面的强调,意味着对海报、标签、时尚印刷品和照片的纯粹二维性的召唤。”(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
在此背景下,美学也从艺术学中脱离出来,艺术不再提供已完成的文本意义,而成为未完成的符号自身。比如某些抽象画看起来很简单,甚至让人觉得“什么都没有”,但它背后有着美术史的支撑。刘剑教授讲道:“你站在画的面前,会觉得它是呼吸的,你是可以和它对话的。”在这种画前,你只能自我决断,不是靠作者给出的固定的意义,而是获得你自己的审美经验。
第三重路径是绘画的语言性自觉。西方绘画的印象派对绘画语言进行了自觉探索,这一时期,笔触和色彩被推了出来,更加强调视觉性,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西涅克的《阿维农的教堂》等作品。进入梵高时期,“短笔触”被完全推了出来,将色彩甚至颜料的油性都加以突出表现。“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开辟了色彩和结构这两条现代绘画的发展之路,而轰轰烈烈的现代绘画也自进入历史舞台,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表现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抽象派、风格派、色域派……正如波德莱尔所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中国与西方在绘画现代性问题上是汇通却不同步的。刘剑教授分享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演变历程,如秦始皇时期,李斯的书法作品通常是承载帝王意志,而非其个人性情的表达;魏晋时出现生命的自觉和文的自觉,《兰亭集序》代表着与朝廷美学相对应的士人美学的产生,艺术开始有审美的独立性和诉求;到明代,中国绘画方达到绘画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容台集》) “笔墨”即由“笔法”(线)和“墨法”(墨)两大体系构建出来的一套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是意义来源也是审美象征。
对照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和明代董其昌的《青卞山图》,我们可以发现其间巨大的变化——语言的自觉。从“山水”画到山水“画”,董其昌更加强调“画”的艺术;对比王履的《华山图册》和真实的华山,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履画中的“笔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彰显。所以即便现在人人都可以拍照,绘画依然无法被取代,因为绘画的一套语言承载着一套价值体系,彰显着画家的个人意趣。
清代“四僧”“扬州八怪”代表个性的张扬,“四王”代表笔墨的延续。如果把个性(主体性)的张扬和笔墨(本体性)的张扬这两派结合起来,中国绘画就应该和西方绘画一样走出自己的现代化来,但是后续发展并非如此。
进入晚清和民国时期,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倡导学习西方,将“四王”等人的作品贬斥为糟粕。刘剑教授强调,我们在中西结合的时候应该以“中”为主,立足于中国画来吸收西方绘画,而不是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
“人文学科往往始于一个问题但终于一个更高的问题”,刘教授如是道,在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背景下,刘剑教授留给了文珠学子两个思考题:中国画已有怎样的现代性?应有怎样的现代性?
分享结束后,主持人杨蓥莹关联了视觉现代性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接下来,刘教授详细而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包括绘画现代性和视觉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西方绘画领域中对光的理解与描绘的转变、用身体美学研究互动装置艺术的审美问题等。其中,老师介绍的西方绘画中的三种“光”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信仰之光——“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二是自然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光;三是科技之光——科学对人的启蒙(enlighten)。
最后,主持人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表达了对刘教授此次分享的感谢和能够再次受教的希望,本次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中完美落幕。
